1.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通过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来探索周围世界,这个时期个体的认知发展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把( )放在首位并寓于教育教学之中。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而教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4.学校利用评选“优秀学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方式主要是发挥( )的作用。
A.期待的内驱力
B.附属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认知的内驱力
5.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A【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的思维开始萌芽;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无守恒观念;思维不可逆;泛灵论;自我中心;集体独白。(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的个体去自我中心;形成守恒观念;思维可逆;具体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故本题选A。
- 2.【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故本题选A。
- 3.【答案】B【解析】分斋教学只存在于个别书院;注重考试的书院大多存在于明清时期,是书院异化的表现;藏书读书确实普遍存在,但其只是普通现象,而非书院教学精神和本质层面的追求;唯有自由讲学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地方。故本题选B。
- 4.【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题干中,利用评选“优秀学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以提升自己相应的地位或成绩排名,属于发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故本题选C。
- 5.【答案】C【解析】朱熹认为,受认识水平限制,“小学”教育重在让儿童懂得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即知其当然,谓之“学其事”;“大学”则要求青少年进而懂得“事”中的道理,即知其所以然,谓之“穷理”。尽管“小学”教育也需要识字、读书,但在朱熹并非主要目的。故本题选C。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