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二)分型
1.1型糖尿病(T1DM)
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年龄多小于30岁。
2.2型糖尿病(T2DM)
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最多见的类型,发病年龄多大于40岁。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
(三)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多尿、多食、多饮和体重减轻。
(四)并发症
(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1.临床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 |
表现 | 皮肤失水、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糖强阳性 | |
病史 | 多有糖尿病史、胰岛素治疗中断史,多见于T1DM | 常无糖尿病病史,常有感染、呕吐、腹泻史 |
血糖 | 多为16.7~33.3mmol/L | 一般>33.3mmol/L |
血酮 | 显著增高 | 正常或稍增高 |
血钠 | 降低或正常 | 正常或显著增高 |
呼吸 | 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 | 加快 |
血浆渗透压 | 正常(280~290mOsm/L)或稍升高 | 显著升高,常>320mOsm/L |
尿酮体 | 阳性 | 阴性或弱阳性 |
2.治疗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①输液:治疗的关键,首选生理盐水。
②胰岛素治疗:小剂量,速效胰岛素首次10~20U。
③补碱:一般不必补碱,当pH<7.1,HCO3—<5mmol/L时可予以5%NaHCO3。
④补钾:早期无需补钾。
(2)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①补液:治疗的关键,首选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350mOsm/L、血钠>155mmol/L时适量输入低渗溶液。
②胰岛素:血糖下降至16.7mmol/L时输入5%葡萄糖液+胰岛素(2~4∶1)。
③补碱:一般不必补碱。
④补钾:应及时补钾。
(2)感染
包括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全身各部位各种感染,以皮肤、泌尿系统多见。
(3)慢性并发症
1.微血管病变
(1)糖尿病肾病:是T1DM的主要死因;多有肾小球硬化。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糖尿病心肌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
2.大血管病变
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是T2DM的主要死亡原因。
3.神经系统并发症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2)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以手足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最多见,典型者呈手套或袜套式分布。
(3)自主神经病变。
4.糖尿病足
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五)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1.糖尿病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 |
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 | ≥11.1 |
或 | |
空腹血糖 | ≥7.0 |
或 | |
OGTT 2小时血糖 | ≥11.1 |
注:需再测一次予证实,诊断才能成立。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须进行OGTT。
2.糖化血红蛋白(GHbA1)
反映患者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3.糖化血浆白蛋白
反映患者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检测的指标。
(六)治疗
1.健康教育
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
2.医学营养治疗
3.运动治疗
4.病情检测
5.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SUs和格列奈类)、双胍类、格列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①磺脲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适用于轻中度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水平较低或分泌延迟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②双胍类:主要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葡萄糖异生及肝糖原分解而起降低血糖作用。最适合超重的2型糖尿病。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
③格列酮类:也称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起作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和水肿。
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慢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2)胰岛素的使用
1)适应证:①T1DM;②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③手术、妊娠和分娩;④新发病且与T1DM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⑤新诊断的T2DM伴有明显高血糖;或在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者;⑥T2DM B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⑦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2)使用原则:①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②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力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③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
注射方法:胰岛素多皮下给药,腹壁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臀部。每次注射须更换部位,1个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以免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3)采用替代胰岛素治疗方案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可能的原因为:
①夜间胰岛素应用不足。
②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所致。
③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夜间多次(于0、2、4、6、8时)测定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