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精选热点
通过媒体上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很多人知道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这是预警信息的发布机构之一,该所联合相关部门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并通过高音广播、电视、手机、专用终端等向一些地方发出地震警报。
距震中50多公里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公里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0公里的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4.1度;距震中120多公里的毕节市,预警时间31秒,预估烈度4.0度。
过去10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和90%的震区人口,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多次接受实战检验,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0多次破坏性地震。
(333字)
材料摘编自:
http://mil.news.sina.com.cn/2019-06-22/doc-ihytcerk8511583.shtml. 海外网:完胜地震波速度 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有删减。
二、 深度解读
通过媒体中广泛传播的相关图片和音视频,很多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这一技术在抗震减灾中的重大价值。
地震预警是“何方神圣”?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测、预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预测、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地震发生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发布,但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成功的多属个例;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发生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损失。
毫无疑问,在地震波到来前发出警告,哪怕提前争取几秒都生死攸关。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达到60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95%。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震预警技术相当靠谱,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上述数据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据报道,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晋网红——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了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52次破坏性地震。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依旧存在覆盖面小、公众预警意识低、信息发布渠道窄等很多不足。地震预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等几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失灵,都会使预警作用大打折扣。
以长宁地震为例,成都180所学校和110个社区提前61秒收到了预警,但还有很多学校、社区、医院、企业以及重点工程等没有被覆盖,应用范围还远远不够。而且,很多成都市民并不清楚“大喇叭”的预警作用,等倒数结束地震波到达才明白是地震预警,已然错过最佳逃生时机。
事实上,预警系统的刷屏,恰恰说明公众地震预警意识还不够。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坦言,希望今后地震预警不要再上新闻,老百姓收到地震预警都感到很正常,这才是地震预警新常态。依托互联网技术,尽快打通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及时、精准地把预警信息传递给震区每一个需要的人,依旧是当前面临的迫切课题。
(764字)
观点整理自:《陈广江:打通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
三、 参考文章
从地震预报到预警是质的进步
6月17日晚上,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强震,成都180所学校、110个社区提前61秒收到预警信号;宜宾市部分民众也提前10秒接收到预警信号。
这是地震预警系统在中国第一次应用于有严重破坏性的地震,它减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数据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在中国,“要预报还是要预警”,在地震学界已经持续争论了至少十几年。所谓地震预报,指的是在地震来临之前给出地震三要素,即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如果真的能被准确预报,那当然是最好,人们可以有充足时间来准备应对。但根据东京大学罗伯特·盖勒教授的研究,地震是一种临界自组织现象,不仅现在,甚至未来也永远不可能准确预报地震。
地震预警的作用则是明确的。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台网监测到地震,利用无线电波(秒速30万公里)和地震波(秒速数公里)传播的速度差,提前给地震将要波及到的区域发出提醒,人们有几秒、几十秒甚至几百秒时间做出反应,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由地震预警的原理可以推断,地震级别越大、波及范围越广,预警的作用会越明显。“5·12”大地震,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甘肃等省份都有较大伤亡,如果当时已经建立起预警系统,应当会显著减轻伤亡。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走向正轨,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预警系统,这是值得称道、值得庆幸的行动。并且,地震局之前几十年所做的常规工作并非完全没用,已经构建完备的地震台网,及其之前几十年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对于未来构建预警系统必将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据报道,这项将耗时五年以上、需要国内诸多领域共同协助才有望完成的超级工程,总投资仅有18.7亿元。与之前半个世纪我们在地震预报方面的投入相比,这一数字显得有些“消瘦”。随着地震局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相信中国地震学界终将与国际接轨。
(713字)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方玄昌http://www.eeo.com.cn/2019/0622/359362.shtml,有删减。
四、素材积累
1、中国以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还要承受超过全球30%的破坏性地震。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中国的地理现状,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2、从地震预警角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预警效果;另一方面,扩大地震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预警水平。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提升地震预警有效性的措施,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
3、地震预警就是与地震波赛跑,尽可能抢在地震波没有到达之前,向即将受灾地区发出警报,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宝贵的数秒、10多秒或者几十秒时间。
【使用说明】该句可以用在表达地震预警的重要性,文章表达的论证部分可以用,以增强文采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