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讲不好被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2.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苹果被切成4小块后的重量并没有改变时,其思维已经具备了( )。
A.平衡性 B.同化性
C.顺应性 D.守恒性
3.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卫生,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学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 )原理来解释。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目标的主观判断,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 B.个人获得的替代经验
C.个人体验的情绪唤醒 D.他人的言语行为暗示
5.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为(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题目中“既想……,又怕……”体现了趋避冲突。故本题选C。
-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质量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儿童认识的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包括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题干中,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苹果被切成4个小块后仍认为重量没有变化,意味着儿童已经获得守恒概念,处于皮亚杰四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故本题选D。
-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题干中学生先打扫卫生,然后教师给予强化,于是学生以后经常打扫卫生,这个过程正是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故本题选B。
-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故本题选A。
-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变式的概念。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故本题选C。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