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卢梭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
A.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3.《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实际上表达了( )的思想。
A.教学相长 B.藏息相辅
C.豫时孙摩 D.长善教失
4.某位教师在工作岗位中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累积了比较科学的个人实践知识。那么,按照叶澜的“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这位教师处在( )阶段。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5.我国古代的“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艺”课程(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相关人物。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德国学者康德首次把“教育学”列为大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而夸美纽斯也被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卢梭被称为“儿童的发现者”,他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故本题选B。
-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特征,其中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故本题选B。
-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说,学生的学习安排要能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故本题选B。
-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叶澜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叶澜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其中处于“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动力不再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题干表述属于“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特点。故本题选D。
-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故本题选A。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