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老师为您提供服务

长按识别二维码保存图片

知道了

事业单位

华图教育首页 > 备考 > 每日一练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4.18)

华图事业单位 | 2025-04-18 08:57

一、单选题

1.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山涛

B.陈琳

C.孔融

D.阮瑀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山涛生活于三国至西晋时期,具体生卒年为205年-283年3月3日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是著名的大臣、名士,还是“竹林七贤”之一。从时间上看,其活跃时期远超建安年间(196年—220年)的范围,从所属文学团体来说,他属于“竹林七贤”而非建安七子。因此,山涛不属于建安七子,A项错误,当选。

B项:陈琳卒于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建安年间,他先是在袁绍麾下,袁绍失败后又归附曹操。陈琳在文学领域成就颇高,其诗歌、散文和辞赋都展现出较高水准,作品风格豪迈奔放,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是建安七子之一,B项正确,排除。

C项:孔融出生于153年,卒于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不仅是东汉末年的官员、名士,更是著名文学家,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文学上尤其以散文见长,其文章言辞锋利、简洁明快,在当时的文坛具有较大影响力,属于建安七子之一,C项正确,排除。

D项:阮瑀大约生活在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身兼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音乐家多重身份。他擅长章表书记类文体,作品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D项正确,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建安七子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群体,与“三曹”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频仍以及百姓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墨客们渴望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理想追求,还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他们既有慷慨悲凉的一面,又有刚健有力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变革与朝代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B.两税变法——唐朝

C.戊戌变法——清朝

D.王安石变法——明朝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中的变革与朝代对应关系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彼时各诸侯国竞争激烈,秦国也渴望强大。秦孝公广纳贤才,商鞅入秦后提出一系列变革举措。如“废井田”打破旧有的土地制度,“重农桑”鼓励农业生产,“奖军功”提升军队战斗力,“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加强国家管理。这些措施分两次推行,使秦国实力大增。A项正确,排除。

B项: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难以维系,以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面临困境。在此背景下,杨炎提出两税变法。该变法于公元780年被唐德宗采纳并推行,规定以正月、七月两次征税取代租庸调制,还取消诸多杂税。这一变革在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B项正确,排除。

C项: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借助光绪帝推动变革。他们倡导学习西方,在政治、教育、经济等多方面提出改革主张。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结束,历时103天。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启蒙等方面意义重大。C项正确,排除。

D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当时北宋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为改变这一状况,围绕“理财”“整军”展开全面改革,涵盖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而明朝是在元朝灭亡后建立的,与王安石变法无关。D项错误,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略

3. 下列重要历史事件,都在春秋战国的是:

A.贞观之治、商鞅变法

B.勾践灭吴、安史之乱

C.管仲改革、孔子周游列国

D.靖康之难、秦始皇统一六国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贞观之治”作为唐朝时期唐太宗统治阶段呈现出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良好局面,是唐朝特有的治世景象。“商鞅变法”源自《史记·商君列传》 ,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行动,涉及政治制度革新、经济政策调整、军事制度优化等多方面。可见,“贞观之治”并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

B项:“勾践灭吴”在《国语·越语》等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是春秋时期越国历经长期谋划与准备,由君主勾践领导最终成功消灭吴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唐朝时期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叛乱,这场叛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稳定。“安史之乱”并非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段。B项错误。

C项:“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在齐桓公大力支持下,管仲对国家的内政、经济、军事等关键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在经济上,推行一系列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在军事上,建立了高效的军事制度,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使齐国逐步走向强大。“孔子周游列国”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思想,带领弟子们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辗转奔波,与各国君主、士大夫交流探讨,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正确。

D项:“靖康之难”发生在北宋时期,金国军队南下一举攻克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众多皇室成员、大臣等,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这是北宋历史上的重大变故。“秦始皇统一六国”发生在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战略谋划,陆续灭掉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靖康之难”并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4.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中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的是:

A.吏部

B.户部

C.工部

D.刑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吏部在三省六部制里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全面负责全国官吏相关事务,从官吏的选拔任用,到对官吏工作表现的考核评估,再到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职位的升降,以及因工作需要进行的调动等,都在其职责范围内。吏部通过严谨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和合理流动,对封建王朝的统治稳定和行政效率有着重要影响。A项正确。

B项:户部的主要职责集中在国家的经济和民生领域。它掌管全国土地的统计与管理、户籍信息的登记与维护,以及赋税的征收和财政收支的规划与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与官吏个人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没有直接联系,主要围绕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民生展开。B项错误。

C项:工部主要致力于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事务。涵盖了各类大型工程的规划、营造,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等。其工作重点在于国家的物质建设和公共设施方面,和官吏的人事管理毫无交集,不涉及官吏任免、考核等相关工作。C项错误。

D项:刑部主要负责国家的司法和法律执行方面的事务。它掌管着法律的制定、审定,对各类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进行复核,尤其是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其核心工作围绕法律体系的运行和司法公正的维护,与官吏的人事管理工作没有直接关联。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即制定政策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中书省的决策进行审核和监督;尚书省负责执行,将决策付诸实践。“六部”则是尚书省下属的具体执行部门,分别掌管各类具体政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制度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通过权力的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下列制度按时间出现,最晚的是:

A.井田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井田制”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期达到成熟状态,是当时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从历史时间线来看,它在这几种制度中属于较早出现的。A项错误。

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该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于选拔人才、维护士族阶层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较于科举制,其出现时间更早。B项错误。

C项:“科举制”始于隋朝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通道,使得社会阶层能够流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在本题所涉及的四个制度中,科举制出现的时间最晚。C项正确。

D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开启了这一制度的先河;不过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是在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出现时间明显早于科举制。D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二、多选题

6. 最近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火出了圈。在这里,不仅能从壁画中感受北朝时期贵族奢华洒脱、鲜衣怒马的生活,还能结合数字VR、动画长卷、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重新认识文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依托北齐徐显秀墓原址而建,是全国首座建设于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

B.壁画使用的红色颜料中含有铁红(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铅丹(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和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等,该红色颜料属于化合物

C.北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D.太原古称“晋阳”,是北齐王朝的别都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地理及历史知识。

第二步,A项: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依托 “2002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原址而建,并且凭借其开创性的建设模式,成为全国首座建设于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A项正确。

B项:壁画使用的红色颜料由铁红、铅丹、朱砂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各自独立存在,不符合化合物的定义,应属于混合物。B项错误。

C项: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C项错误。

D项:太原古称“晋阳”,在北齐时期作为别都,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功能,在北齐王朝有着重要地位。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D选项。

7.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四种纪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春秋战国时期多用这种纪年方法

B.年号纪年法,秦始皇之后开始有年号,之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D.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答案】A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中古代纪年法知识。

第二步,A项: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在春秋战国那个诸侯割据、各国相对独立的时代,政治格局复杂,缺乏统一的纪年标准。各国为方便记录本国历史事件与时间顺序,多采用这种依据本国君主在位情况的纪年方式。像鲁国以鲁隐公元年、鲁桓公二年等依次记录,能清晰呈现鲁国历史发展脉络,在当时的各国历史记载中广泛应用。A项正确。

B项:秦始皇时期并未有年号。真正开启年号纪年先河的是汉武帝,他首创年号“建元”。此后,新皇帝即位大多会更改年号并以此纪年。B项错误。

C项:干支纪年法是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进行组合。从“甲”与“子”开始,形成“甲子”,接着是“乙丑”等依次类推。由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 ,所以每六十年就会完成一轮完整的组合循环,形成一个周期。这种纪年法在古代的天文、历法、农事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能帮助人们准确记录时间、推算节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C项正确。

D项:年号干支兼用法遵循皇帝年号在前、干支在后的顺序。比如“乾隆甲子年”,“乾隆”明确了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甲子”则通过干支纪年精确到具体年份。这种方法结合了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的优点,既突出了所属皇帝的统治阶段,又利用干支纪年的周期性准确标识年份,方便历史研究和记录。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CD选项。

8. 下列朝代中,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是:

A.秦朝

B.罗马帝国

C.隋朝

D.晋国

【答案】A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知识。

第二步,A项:秦朝(公元前 221 - 公元前 207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A项正确。

B项:罗马帝国(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53 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不属于中国历史朝代范畴,是西方历史上重要的帝国。B项错误。

C项:隋朝(公元 581 - 公元 618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后,南下灭陈,实现统一。C项正确。

D项:在中国历史上,“晋国” 有两种情况。一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它是周朝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统一的朝代。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强国,在晋文公重耳时期达到鼎盛,称霸中原。二是司马氏家族建立的西晋(公元 265 - 公元 317 年)和东晋(公元 317 - 公元 420 年),西晋是短暂统一了全国的朝代,东晋则是偏安江南的政权。如果单说 “晋国” 这个表述比较模糊,需要明确是哪种情况。因此,严格来说,晋国并不符合题目中“朝代”的定义。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C选项。

三、判断题

9.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从元谋人开始,中国大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前。当时的人们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这是原始社会早期阶段的典型特征。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商朝和西周时期,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标志着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发展演变。直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史结束。

因此,本题正确。

10. 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之后,面临诸多问题,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构建治世。在政治治理方面,刘秀强化中央集权,他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尚书台权力,使得决策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在官吏管理上,他极为重视吏治,使得官场风气较为清正廉洁,行政效率得以提高。经济领域中,刘秀推行度田令,这一举措旨在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目的在于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行为。土地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国家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在文化建设方面,刘秀大力推崇儒学,培养众多儒学人才,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这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军事上,刘秀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东汉初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并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光武中兴是东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光武”是刘秀的谥号,“中兴”体现出东汉在经历了之前的动荡后重新走向兴盛。这一时期的诸多政策措施,如政治上的集权措施,为后世君主在加强统治方面提供了范例;经济上的土地政策对土地分配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深远;文化上对儒学的推崇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这些方面都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

copyright ©2026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