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军转安置考试中,关于古代科技文化常识中,选项排序问题及拓展内容一直是考生所面临的难点,这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简便的方法整理复习,以便选择做题中保证做对、做会。
1.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
B.《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总集
C.《史记》是司马迁编纂的叙事历史著作
D.《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
2.单选题
下列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诫子书》——汉
B.贾谊——《过秦论》——汉
C.韩愈——《秋声赋》——宋
D.王安石——《捕蛇者说》——宋
3.单选题
下列诗句,与中国和西域的物质文明交流无关的一组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C.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D.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城郊
4.单选题
下列哪一成语的典故不是来自真实历史事件( )。
A.洛阳纸贵
B.一饭千金128
C.草木皆兵
D.拔苗助长
5.单选题
下列成语与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
A.入木三分——王羲之
B.狗尾续貂——司马昭
C.胸有成竹——文与可
D.乐不思蜀——刘禅
1.【C】
解析:C 项错误,编纂即编辑,但《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 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非叙事。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C。
2.【B】
解析:A 项错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作品;
B 项正确,《过秦论》是西汉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故名为《过秦论》;
C 项错误,《秋声赋》是北宋的欧阳修写的;
D 项错误,《捕蛇者说》是中唐的柳宗元写的。
故正确答案为 B。
3.【A】
解析:A 项错误,出自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 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蓝田位于今天陕西蓝田, 是玉石产地。但该诗中并没有体现与西域物质文明交流;B、C、D 项正确,B、C、D 项中的玉碗、琥珀、蒲桃和苜蓿都是西域地区的指代。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A。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A 项正确,出自《晋书文苑传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 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 广。该成语出自真实典故。
B 项正确,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 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讲的是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受人点滴恩惠即给以厚重报 答的故事。该成语出自真实典故。
C 项正确,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 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讲的是,前秦苻坚攻打东晋,前锋部队被谢玄击溃 后,把山上的草木都认作是晋兵。形容心里极度的疑惧、惶恐,发生错觉。该成语出自真实典故。
D 项错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为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借以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坏事。该成语不是出自真实典故。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D。
5.【B】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 项正确,唐朝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中有云:“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为王羲之笔力强 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借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亦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B 项错误,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赵王司马伦自封为相国。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大 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 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C 项正确,出自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为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 幅竹子的形象,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借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亦比喻做事熟练有把握。文同, 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的 画家、诗人,代表作品有《墨竹图》。
D 项正确,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 不思蜀。’”原意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借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