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老师为您提供服务

长按识别二维码保存图片

知道了

公务员

华图教育首页 > 公开选拨 > 备考资料 > 政策法规

2014年公选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理论法学

华图教育 | 2014-11-26 10:53

  笫一节 基本概念

  一、法律及其特征

  我国法学界关于法律的定义是: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与道德、政策、习俗等规范相比,法律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遍性、确定性和形式合理性。

  第二,国家性。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负责制定、颁布和实施。

  第三,强制性。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律的拘束力,是法律强制性的外在表现。

  第四正当性。无论法律的具体形式如何,它总是追求在其创制者看来属于正当、符合正义的目标,并在形式一要求公正。

  第五,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核心内容,通过权利义务关系来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

  第六,阶级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法律倾向于确认、维护、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目标和价值。

  二、法律功能

  法律功能,又称法律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法律功能与法律特征和本质密切联系,是法律特征和本质的体现。

  法律功能可以分为法律的规范功能和法律的社会功能两类。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律的规范功能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功能。(1)法律的指引功能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产生影响,此功能作用的对象是行为者本人的行为;(2)法律的评价功能表现为: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功能,此功能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3)法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通过法律的实施而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这种功能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4)法律的预测功能表现为: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此功能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5)法律的强制功能表现为:法律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此功能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

  法律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杜会公共事务。

  对于法律功能要有正确认识,既要反对“法律无用论”,也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功能也有局限性,如:法律只是众多社会规范(宗教、道德、政策、纪律等)的一种,其功能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调整范围内;法律并不能有效干预或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法律的运作成本巨大;法律具有保守性;法律功能的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等。

  三、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四、法律效力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

  法律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这里所讲的法的效力,是狭义的法的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的效力。

  (二)法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

  根据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三)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指法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

  (四)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3)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法的终止生效包括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种。法的溯及力指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五、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某方面的法律规范。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功能的过程,是人们有意识地通过社会行为建立、变更或者消灭的。

  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有着辩证的关联。法律规范不是凭空产生的,法律规范对法律关系逻辑模型及其现实化条件的设定,来源于法律规范创设主体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追求。法律关系通过社会主体的行为,又成为现实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法律关系是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六、权利与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是为国家的法律确认并保护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感和资格,具体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法律义务是法律基于权利而给人以负担的一种约束,具体表现为义务人基于权利人的权利而必须从事一定的行为或不从事一定的行为。

  一般地说,任何法律关系都是全力与义务的有机统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两者的统一关系可以概括为:(1)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共同客体为指向,客体的同一性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重要表现;(2)权利与义务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权利的实现以义务的履行为前提,义务的履行是权利实现的保证;(3)权利以不滥用为限,不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是权利人的义务;义务的履行也以法律限定的范围为限,法不限制即自由;(4)现代民主社会中,从总体上说,不存在绝对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任何法律主体都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体。

  七、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一国所有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直接构成。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基本法律部门:(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2)民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7)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

  八、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依据法律规范,社会主体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应该承受的合法负担,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发生拘束力的逻辑结果之一。

  法律责任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二是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

  法律实践中,确定一项具体的法律责任是否存在的过程,称为“归责”,这一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弥为“归责要素”或“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项法律责任是否成立或者应该承担的大小程度:

  第一,责任主体,即实际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或机构。没有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无从落实,因此责任主体的存在是成立一项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二,责任标的,又称“责任客体”,即法律责任所指向的对象,通常指受到损害的权益、法律关系或法律秩序。没有受损,就没有承怛责任的依据,因此责任标的也是成立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三,法律事实,即直接导致法律律责任产生的行为和事件,包括导致受损实际发生的法律事实,也包括受损事实本身。法律事实也是责任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主观过错,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由于两个原因,主观过错不一定是成立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一是在事件引起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不存在过错问题;二是有的法律规定了无过错归责原则或公平原则,这两个原则通常不考虑主观过错问题。按照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主观状态,过错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

  第五,因果联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责任的实现包括积极实现和消极实现两种方式。前者指责任的内容转化为现实,后者主要指免责,即由于出现特殊情况而使法律责任关系消灭,责任内容并没有变为现实。积极实现的方式通常有实施惩罚(如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获得赔偿或补偿、强制(如强制戒毒、强制划拨、拘传)等,消极实现的方式主要有判决、裁定免责,失效免责,协议免责,责任主体消亡免责等。九、民主与法治

  通常认为,民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国体问题,民主总是属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民主;第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是一种政体问题;第三,民主意味着一种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

  从国家事务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决定的角度,民主可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直接民主是指国家事务由全体公民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直接作出决定;间接民主是指国家事务由全体公民选出的代表作出决定。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从历史上看,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

  法治的原则、标准,即法治的要件,主要包括形式和价值两个方面。形式要件是价值要件的外在表现,价值要件是形式要件的内在依据,理想的法治状态是形式要件和价值要件的有机统一。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其次,法治是民主的重要保瞳。

  最后,虽然民主和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伴生关系.但是在民主与法治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社会也并不一定都是法治社会。

  十、法系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对法的一种分类,它是这些具汀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的总称。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五大主要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其中,对世界法律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一)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或“‘拶马一日耳曼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以法国法和德国法为代表。。

  大陆法系的特点有:(1)全面继承罗马法;(2)成文法典是主要法律渊源,法律规范的抽象化、概括化;(3)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英吉利法系”或“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兼以衡平法和制定法为主要渊源,融合教会法和商人法,吸收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逐渐形成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因美国具有自己突出特点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称“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的特点有:(1)以英国和美l司为中心,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2)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3)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4)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5)诉讼程序实行对抗制模式,注重程序正义。

  第二节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一、法律制定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二)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包括:

  (1)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3)民主立法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4)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法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在被制定出来后,付诸实施之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在应然状态;法律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

  法律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法律实施与法的制定相对。法律本身反映了统治者或立法者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愿望与方法,反映了立法者的价值追求。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目的、实现法律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

  三、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二)法律解释的种类

  (1)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这是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所作的分类。①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做出的具有法律上普遍约束力的解释。正式解释有时也称有权解释。②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学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2)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这是根据解释的尺度不同所作的分类。①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②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莘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③字面解释,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1)文义解释,也称语义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这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

  (2)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确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含义。

  (3)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4)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和立法意图来解释法律。

  四、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含义

  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二)国家法律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三)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的监督,是指以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为主体进行的监督。根据社会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F几种:(1)社会组织的监督;(2)社会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五、法律服务

  (一)法律服务的概念

  法律服务,是指基于与当事人达成的协议,运用法律及其知识、技能,依法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的智力型服务活动。

  (二)法律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的法律服务体系主要由律帅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社会公证机构、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构成。

  (1)律师事务所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圭要有国办、合作和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三种类型。(2)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

  (3)公证是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公证处是国家公证机关,行使国家证明权(包括司法证明权).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公证证明职能。

  (4)审计事务所是经省级以上审计机关批准成立,依法独立承担审计查证、咨询服务,实行有偿服务、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

  (5)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

  六、法律援助

  (一)法律援助的概念

  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1)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①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②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③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④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⑤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⑥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2)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①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②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③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是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

  社会主_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2)执法为民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它要求在政法工作中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服务大局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5)党的领导的要求在政法工作中必须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几卜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法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式。

  依法治国追求和坚持的原则:(1)形式原则;(2)价值原则。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件为:(1)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2)宪法和法律是治国的根本依据;(3)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tk=党的领j门F,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4)内容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依法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5)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礼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几个方面的重点:(1)依法执政;(2)依法行政;(3)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4)切实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在实践中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基本的要求。依法执政,是现代法治对执政方式的要求。贯彻落实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依法执政的意识。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本身制度化、法律化。要求在依洗执政的实践中逐步强化执政责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相关推荐:  2014年度各地公选领导干部考试时间汇总

                        党政公选考试历年考题汇总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

copyright ©2006-2021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