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解析]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①项正确: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立场,说法与题干相符合。
②项错误: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②项“要坚持以理论工作者的首创精神为引领”说法不准确。
③项正确: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创新理论无一不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③项说法与题干相符合。
④项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④项将“人民群众”替换为“各级领导干部”,说法不准确。
综上,①③项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
2.C[解析]A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并非有条件的,选项说法错误。
B项错误:矛盾的客观性并不从属于主观性。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的客观性并非从属于主观性,是不依赖于主观性而存在的,选项说法错误。
C项正确: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D项错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应该是“矛盾的特殊性”,而不是“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选项说法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3.A[解析]A项正确: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同样,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题干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坚定追求真理、遵循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B项错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主要强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包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又通过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题干中未体现,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项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在题干中未体现,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题干中未体现,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A选项。
4.C[解析]②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②项错误,①③④⑤项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5.C[解析]“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任何单打独斗的思路,任何孤芳自赏的傲慢,最终都必然归于失败!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强调各国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共同努力,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B、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6.C[解析]“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做事接近成功更要认真,重视量的积累,避免功亏一篑。C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指堆山只差一筐土没完成,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与“行百里者半九十”道理相近,符合题意。A项:强调很多人难善终。B项:强调做事自始至终要谨慎;D项:强调防微杜渐。
因此,选择C选项。
7.D[解析]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元宇宙虽具有虚拟性,但基于物质世界的技术和观念构建,不能脱离
物质世界独立存在,其本质仍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精神世界。D项错误,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D选项。
8.A[解析]A项:“中国梦不可能一马平川”,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体现对发展曲折性的预见和应对,A项对应辩证法观点,即事物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说法正确。
B项:社会规律需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非完全“自发”,B项错误。
C项:主观能动性无法“消除”偶然性,只能减少负面影响,C项错误。
D项: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和“居安思危”动因无直接关联,未触及发展曲折性问题,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9.B[解析]①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点,①项正确。
②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题干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未涉及上层建筑变革,②项错误。
③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项表述错误。
④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项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10.C[解析]辩证否定指事物发展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实质为“扬弃”。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化和拓展了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内涵外延,体现了对以往观念的辩证否定,在继承基础上根据新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食物供给韧性提升,最直接体现了辩证否定观点。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普遍联系强调事物内外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题干体现的是观念发展变化,非强调联系,A项错误。
B项:运动变化侧重于强调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但没有突出这种变化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过程,B项错误。
D项:质量互变强调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准备,质变是量变结果,题干未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项错误。
11.D[解析]A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B、C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项:这句话将某一时代的哲学视为真理发展的终极形态,实质是形而上学的绝对真理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真理观。
因此,选择D选项。
12.A[解析]“两手抓”强调不同领域(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与稳定)的协同推进,体现了B项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两手抓”要求同时处理矛盾双方,既承认对立性,又注重统一性。体现了C项的矛盾的
对立统一规律。
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了D项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
因此,选择A选项。
13.ACD[解析]A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作出了非常经典而深刻的论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A项正确。
B项:分析与综合是辩证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强调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来进行考量,避免片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分析与综合,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全貌。B项错误。
C项: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存在的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联系和发展的表现。主观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C项正确。
D项: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D项正确。
因此,选择ACD选项。
14.ACD[解析]A项: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
C项: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D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成为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因此,选择ACD选项。
[拓展]B项: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B项表述错误。
15.ABD[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双方形成矛盾统一体,
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A项正确。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B项正确。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构成了事物的自我发展,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C项: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C项表述错误。